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

聖母百花大教堂(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)



聖若望洗禮堂的「天堂之門」,正對著翡冷翠主教座堂──聖母百花大教堂(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),以及旁邊的喬托鐘塔。三者構成當地宗教中心,合稱「大教堂廣場」(Piazza del Duomo),屬於佛羅倫斯歷史中心的一部份,於1982年列入世界遺產。


大教堂與喬托鐘塔,左:正面,右:側面

大教堂穹頂,上:側面,下:背面


大教堂工事始於1296年,由Arnolfo di Cambio設計監造,歷140載完工。Arnolfo死後,工程一度停擺,1334年才由畫家喬托(Giotto di Bondone)接手。喬托當時已經67歲,深知自己看不到完工那天,遂集中精力在鐘樓及教堂外觀的設計,青白紅三色大理石花紋,便在他手中定調。白色大理石來自Carrara,紅色來自Siena,青色來自Prato,都是著名大理石產地。其中Carrara雖不在行程上,但第一天由羅馬到比薩途中經過,曾留意了一下。

喬托死後,因黑死病肆虐停工二十年。復工後,歷代建築師陸續完成主體、鐘樓及洗禮堂,但有史以來最大、超越羅馬萬神殿的穹頂,卻苦無施工良法。直到1418年,執政團公開徵求新設計,由Filippo Brunelleschi得標。他以全新工法,耗費十八年光陰,完成當時公認不可能的任務,贏得死後葬於大教堂的殊榮。百年後,米開朗基羅建造聖彼得大教堂時曾來取經,讚曰:「我能造更大的穹頂,卻不可能更美。」廣場南側有兩位建築師的雕像,紀念開創文藝復興建築藝術的巨匠。


大教堂建築師,左:Arnolfo di Cambio,右:Filippo Brunelleschi
大教堂內部,地板仍以青白紅大理石為基調

穹頂(上)內面(下),是Giorgio Vasari所繪壁畫「末日審判


1870年代,市政府認為始終未完成的大教堂門面,喬托時代的歌德式風格顯得老舊過時,希望結合文藝復興元素一新耳目。競圖由Emilio De Fabris勝出,在原有的建築結構上加以翻修,呈現今日樣貌。雖然和許多同時代設計一樣,被後世批評裝飾過度,但當年頗受讚揚,至今教堂內還留有一座他的半身像。


門面頂端,上帝俯視黎民:舉頭三尺有神明,人在做,天在看著哪

歷代藝術家奉獻的雕刻、壁畫滿佈門面


廣場一角的雕塑,原本拍下只是覺得有趣
後方文字翻成中文,大約是「救苦濟貧」的意思,涵義不難想像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1/05/14 23:23:07


《以下留言與回覆,來自 聯網

01.  盹龜雞~ 謙謙 使君子  2011/05/29 08:12

聖母百花大教堂
穹蒼高聳 雕花貼石 繪畫花窗 在在細節繁複 , 今世之人大概是沒耐性去作出. 

格主於 2011/05/29 10:20回覆

現代人計時以分秒為單位,這種以十年、世紀為單位的案子沒人有興趣。忘了那個經濟學家說的:「長期來看,我們都死了。」,真是當代人的寫照


02.  克里斯李  2011/05/30 10:33

謝謝分享
有時覺得古人真的很偉大 

格主於 2011/05/30 22:56回覆

咦,為什麼沒有登入,是閉關未滿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