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

史特拉斯堡 (Strasbourg)


史特拉斯堡位於法國東北部,隔萊茵河與德國相望,自中世紀以來,在德法兩強間數度易手。位置優越,居西歐地理中心,不僅是陸路交通要衝,也是萊茵河運樞紐。「史特拉斯堡」是源於日耳曼語的法文,意為「道路上的城市」,從羅馬帝國時期開始,就是政軍教重鎮。歷史背景與柯瑪頗為相似,兩城既競爭又合作,德法相爭時也一起遭兼併,可說是命運共同體。



遊覽重點是大島(Grande Île),伊爾河支流環繞的島嶼,本城歷史中心區,1988年列為世界遺產。島上最著名者,是高達142米的史特拉斯堡大教堂(Cathédrale Notre-Dame de Strasbourg),11~15世紀四百餘年時間建造,哥德式教堂代表作。17~19世紀兩百年間為世界最高建築紀錄保持者,目前仍是世界最高教堂之一,依基準不同,名列第四到第六不等。由建造完成到成為最高建築,中間有兩百年空檔,原因是中世紀其他更高建築,都因種種原因倒塌毀壞,只有這座教堂屹立迄今。這也是本區獲選為世界遺產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教堂太過巨大,很難完整容納到鏡頭之中

有如龍骨的「飛扶壁」外支撐,據說是哥德式建築的特徵
教堂內部空間給人崇高仰望的意象
聖經故事雕像
天文鐘。左邊「天使之柱」部份,照片沒拍好,遺憾

大教堂附近的古騰堡廣場,中央矗立一座銅像,紀念的正是活字印刷術發明人古騰堡。1434年起十年間,古騰堡在史特拉斯堡經商,結合許多技術發明鉛字印刷,實現大量出版,為文藝復興以來的知識、文化傳遞開啟大門。後來因開設印刷廠籌資不順,與人對簿公堂,憤而返回老家德國美因茲,在那裡出版使他名垂青史的「古騰堡聖經」。有人說古騰堡的發明源於中國,經由絲路傳到歐洲;另一派則說是他獨立發明,因為在絲路所經之處,並沒有活字印刷存在的證據。無論如何,活字印刷術促成歐洲出版蓬勃發展,到十五世紀結束前的五十年間,就出版了三萬份刊物,影響鉅大。

古騰堡廣場與銅像
Kléber廣場,右:黎明宮 L'Aubette

稍遠一點的Kléber廣場,最初稱為赤腳修女廣場(Barfüsserplatz,與早年修道院有關),19世紀為紀念當地出生的法國大革命時期名將Kléber而改名。Kléber畢生從戎,隨拿破崙出征埃及,負傷後擔任開羅行政長官,1800年被來自敘利亞的學生刺殺。遺骨幾經周折,才在1838年返鄉,安葬於廣場銅像下方。
Kléber雕像及埋骨處
The Musée de l’Œuvre Notre-Dame 收藏中世紀到文藝復興藝術
卡梅澤爾府邸 Maison Kammerzell
聖馬丁教堂 Eglise Saint-Thomas

隨後來到小法蘭西(Petite-France)。現在放眼望去,盡是運河交錯,風景優美的名勝,然而這個名稱的由來卻不怎麼光彩。當初大島的這塊區域,除了高污染的屠宰業和製革廠外,便是娼寮和一所梅毒病院。當時史特拉斯堡在神聖羅馬帝國治下,居民以日耳曼人為主,把妓院稱為「法蘭西生意」,梅毒就成了「法國病」。後來不受歡迎的產業被趕到城市外圍,慢慢形成今日風光。輪到法國人統治的時候,就把名字留了下來,雖然他們也管梅毒叫做「德國病」奸笑
小法蘭西地區風光明媚,最著者當屬伊爾河畔的中世紀木桁架房舍,以及巴洛克風砂岩建築。橫跨伊爾河的沃邦攔水壩(Le barrage Vauban)和擁有三座塔樓的廊橋(Ponts Couverts)建於十三世紀,除水利交通之外,據說也是城市防禦工事的一環。雖則如何運用,已經不甚瞭然,似乎是藉由排洪氾濫阻滯陸路敵軍行進,橋和塔利用機關攔截船隻的樣子。
數條平行河道之一
木桁架房舍
塔樓與廊橋
塔樓背後白幔遮蔽的是攔水壩,正值整修

新建的現代化電車系統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2/12/20 23:48:16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