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

維也納 - 聖史蒂芬大教堂 (Stephansdom)


聖史蒂芬大教堂位於克恩滕大街北端,史蒂芬廣場上,以136.7米居奧地利境內最高教堂。我們奧匈斯捷之旅,理論上的最後一站,屬於自由活動期間,漫步所到之處,繞場一周,沒有入內參觀。集合以後,前往因塞車而漏掉的維也納城市公園百水公寓,接著便往機場報到,跟歐洲說再見了。

由於太過高大,在廣場地面很難拍到全景。篇首是由兩張照片合成,稍有變形。下面借一張維基百科的照片,大晴天色彩鮮艷,在高處拍攝也更加完整。

全景 (© Bwag/Wikimedia, details),推測在下圖飯店頂樓取景
右側玻璃帷幕有教堂塔樓倒影
大教堂的歷史始於1137年,由於信眾日增,決定在當時維也納城牆外的舊教堂遺跡上,增建一所新教堂。近代深入發掘地下墓穴,以碳定年法測出若干骸骨來自四世紀,則舊教堂有可能是奧地利最古老教堂。初步在1160年完工,至1511年仍不斷擴建,其後五百年則持續維護至今。

聖史蒂芬(又譯聖斯德望)是基督教第一位殉道者,於西元36年被猶太祭司驅逐出聖城耶路撒冷,並以石刑處死。他的殉道啟發了少年掃羅,即後來的使徒保羅,早期基督教的第一代領導者之一。



仰之彌高的南塔
高聳入雲的南塔,是維也納市中心最顯著地標,自1368年起,花了65年才完工。與之相對的北塔,本來計劃要一般高,一則出於財政因素,再則十五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慢慢不再流行,蓋到一半決定到此為止。廿世紀以前,南塔平時作為報時和火警災害廣播,戰時更兼觀測所,在兩次維也納圍城期間都發揮了功用。維也納人將之暱稱為「Steffl」,即「小史蒂芬」之意。

南塔下方出入口
南塔面面觀

外牆浮雕多與宗教相關,所知有限,請自行揣摩

南塔側面,由下面兩張照片合成
右:Friedrich von Schmidt
Schmidt是十九世紀建築師,主要作品大多在維也納,其中最著名者,便是他挽救了南塔的尖頂。原來十九世紀中葉,當局發現南塔頂端約17米,向北傾斜到危險的程度。1850年代曾經試圖修正,但錯誤工法反而造成更大破壞。1862年Schmidt接手這個案子,拆除頂端約四十米,再依原樣以新技術重建,終於恢復舊觀,也因此贏得在教堂留像的榮譽。




右:高度約僅南塔一半的北塔
北塔工程嘎然而止,加上一個文藝復興式樣的頂蓋,維也納人謔稱為「水塔蓋」。

十字軍戰勝異教徒
教堂後方的18世紀雕塑,紀念1456年由匈牙利將軍匈雅提·亞諾什(Hunyadi János)指揮的十字軍,在貝爾格勒圍城戰大敗蘇丹穆罕默德二世(見「征服1453」)率領的土耳其部隊,成功抵禦異教徒入侵基督教歐洲。亞諾什的次子匈雅提·馬提亞斯一世(Hunyadi Mátyás)後來成為匈牙利國王,經連番征戰,在克羅埃西亞、波希米亞稱王,佔領包括維也納的半數奧地利國土,使匈牙利國勢達到歷史顛峰(見「馬提亞斯教堂」)。


南、北塔和琉璃瓦屋頂
北面的琉璃瓦屋頂可見哈布斯堡的雙鷹標誌
因表情被謔稱為「牙痛的耶穌」

北塔窗櫺及出入口


左:北塔側面,右:正門和羅馬雙塔
教堂正門稱為「巨人之門(Riesentor)」,源於1443年打地基時發掘出的乳齒象大腿骨,當時人們可能誤以為屬於傳說中的巨人,懸掛門上數十載。羅馬雙塔的名稱則因為建材來自羅馬時代廢墟。對當年基督徒而言,古羅馬人便是異教徒,因此又稱為「異教塔(Heidentürme)」。特色則是其八角形外牆。

又稱為異教塔的羅馬雙塔



巨人之門

維也納聖伯多祿教堂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6/09/17 15:35:29




《以下留言與回覆,來自 聯網

01. 終南山  2020/06/08 18:56

         感謝格主分享

  讚啦


格主於 2020/06/09 08:51回覆

Fox恭喜恭喜謝謝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