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

布拉格巴黎大街、老新猶太會堂


巴黎大街(Pařížská ulice)位於布拉格舊城猶太區,由切赫橋頭(Čechův most)直通舊城廣場,名店雲集,是市區最繁華的路段。起源於十九世紀猶太區的整頓,當局欲仿傚巴黎香榭大道,建構一條豪華商業街。原訂穿越舊城,和瓦茨拉夫廣場連成一氣,後因資金問題及居民反對而中止。


當天本是路過,領隊只簡單介紹幾間名店,讓血拼一族自由活動時間能夠找到目標。我父子倆另有去處,也就沿街隨意拍攝,如此而已。比較可惜的是猶太區一些古蹟名勝,包括猶太公墓和卡夫卡之家,都沒有機會親灸,只有臨街的老新猶太會堂(Staronová Synagoga)隔馬路拍了幾張。有歷史的老建築很有些故事可說,稍後見到圖片再提。其他則多半走馬看花,反正市容雅致,就當賞心悅目便是。

忽然想起,前幾年參觀哈爾濱中央大街,彷彿這個味道。也差不多同一時期。(篇首建築是查理大學法學院)

左圖雕塑位於右圖右側,法學院對街建物的轉角牆面
洲際大飯店前空地,遠處可見老新猶太會堂
對街名店和十九世紀建築


紅頂的老新猶太會堂
老新猶太會堂

老新猶太會堂是歐洲仍在使用中最古老猶太會堂,完工於1270年,也是布拉格最早的哥德式建築之一。關於其名稱,略顯有趣的「老新」,有兩種說法。其一是原本有一座更老的猶太會堂,稱為老猶太會堂,於1867年拆除,重建後稱為西班牙會堂。十三世紀完工之初,相對而言當然是「新」猶太會堂。十六世紀出現更新的猶太會堂,原本的「新」,就成了「老新」啦。

另一種說法稍微複雜難解,有其宗教含意,比較不受歡迎,卻似乎更為合理。傳說老新猶太會堂的基石係由天使從耶路撒冷聖殿帶來,「條件是」有朝一日救世主降臨,聖殿重建之時,會被帶回去。「條件」一詞的希伯來語「al tnay」與日耳曼猶太人所使用的意第緒語「alt-nay(老新)」同音,以訛傳訛數世紀,成為約定俗成的名稱。


摩西像 by Frantisek Bilek (1905)

前篇在當今布拉格市政廳見到的猶太拉比Judah Loew ben Bezalel,傳說他製作來保護信眾的泥人(Golem),就放在老新猶太會堂閣樓裡。曾有蓋世太保闖入,卻神秘橫死,於是整個二戰期間未再受納粹侵擾。今日會堂雖然開放參觀,閣樓依舊封閉,甚至連樓梯都撤走,大概免得粗魯觀光客不小心遭殃。

左:老新猶太會堂左側可見市政廳及鐘樓。右:拉比Bezalel
左:猶太城市政廳鐘樓。右:老新猶太會堂

猶太城市政廳(Židovská radnice)建於1586年,由富戶市長Mordechai Maisel出資,長期以來扮演自治管理機構和民眾聚會所的角色。和多數基督教世界的猶太人一樣,他們受隔離和限制居住範圍,只是布拉格猶太人富戶較多,當國王或皇帝需要錢,卻沒打算直接搜刮的時候,待遇會稍微好些。因為僅僅路過,市政廳和老新猶太會堂都只拍到背面。正面的對街,是老猶太公墓。由於禁止拓建,墓園向下挖了12層,墓碑櫛比鱗次緊密相鄰,估計埋葬超過十萬人。

雖沒拍到正面,兩棟建築的特色,仍然帶到邊角。老新猶太會堂的特點是門面上緣的鱗狀飾物,照片中可見其側面。由於備受歧視,傳統猶太會堂的外觀大都低調免遭覬覦,但內裝出於禮敬上帝,則毫不吝嗇。市政廳的特色則是鐘樓上的兩面鐘,較高者使用羅馬數字,較低者則是希伯來數字。有趣的是後者指針逆向轉動,因為希伯來文係由右到左排列。


其他建物沒什麼特別名稱,店招常換,就不寫了








不知開罰單還是停車費
似是出租汽車,不時在街道奔馳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6/07/06 14:53:03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