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

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


儘管號稱中國境內最大東正教堂,聖索菲亞教堂不從事宗教活動已久,目前是建築博物館,展示哈爾濱開埠以來特色建築的模型。其歷史可追溯到廿世紀初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隨軍教堂。軍隊撤離後,成為留居本地俄羅斯僑民的信仰中心,經陸續擴建,至1932年達今日規模。文革期間遭破壞,內部被洗劫一空,後來長期當作倉庫,世紀末都市更新才再現風華。


建物本身屬拜占庭式俄羅斯風,清水紅磚,洋蔥頭帳篷頂,金色十字架矗立。東正教的十字架略不同於台灣較常見的天主教或基督教十字架,十字交叉下方有一條斜槓,表示升天堂或下地獄的不同方向。廿世紀後半教堂荒廢時期,週邊佈滿建物,更新時清理出一大片空地,即聖索菲亞廣場,開闊地形更突顯教堂巍峨。廣場邊有座歐風鋼架鐘樓,烘托整體的異國情調。入內參觀要門票20RMB,不算貴,但是否值得要看心境。宗教設施物品是徹底消失了,當然本地歷史建物也很有意義,但是不是你想看的呢?就冷暖自知罷。

教堂正面,廣場遊人如織
東正教對台灣人來說比較陌生,剛好前陣子看一部關於基督教史的影片,姑且做一下筆記。其實東正教是相對西方羅馬教會──我們稱為天主教──的說法,他們本身僅自稱為「正教(Orthodox)」,也就是正統的意思。如眾所周知,基督教起源於今中東地區,開枝散葉到西亞、東歐、北非,恰是當時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。基督教受到一般被壓迫百姓歡迎,也就遭到羅馬當局敵視打壓,自耶穌以降,大批門人使徒因傳教遇害,但也逐漸滲入貴族階層。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贏得內戰,遷都拜占庭,將基督教合法化。由於一神教強烈的排他性,有利於鞏固領導中心,政教相互為用,基督教遂成為國教,並形成如同官僚體系的金字塔式階層組織。這時在帝國外圍的教會,不認同依附權貴的所謂帝國基督教,遂自稱「正教(Orthodox)」以資區別,後來在天主教和伊斯蘭兩大勢力夾縫中逐漸式微,但在今日敘利亞、黎巴嫩等地仍有流傳。

帝國基督教依附政治權力壯大,也因政治動盪而分裂。西羅馬帝國覆亡,羅馬教會自謀生路,打入蠻族高層,得到實力人物如查理曼大帝的皈依,成為西方宗教中心,與拜占庭分庭抗禮。政治分隔使教義及傳教方式上的歧見難以化解,摩擦逐步累積,到1054年大舉爆發,彼此(羅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)互將對方驅逐出教,是為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。君士坦丁堡從此以「正教」自居,視羅馬為異端;羅馬亦然。帝國基督教兩大分支的最大差別是,天主教周旋於政治勢力之間,有時更凌駕王權之上;東正教則始終依附政權,牧首形同皇帝的官員。1453年君士坦丁堡遭鄂圖曼土耳其人攻克(見「劃時代史詩「征服1453」」),正教勢力大幅衰落。俄羅斯起而代之,創立俄羅斯正教,自設牧首,甚至很長一段時間,沙皇自兼牧首。沙俄向四方擴張的過程,軍隊到那兒,教堂就跟到那兒。此所以哈爾濱這一系列文章介紹的幾座教堂,前身多半是隨軍教堂,其來有自。

基督教的故事還很長,暫且打住,以免離題太遠。況且她的第二次大分裂,也就是十五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,在過去一些歐洲旅遊中世紀影片的文章中,已經做了相當介紹,便不再重複。這次哈爾濱之旅,也恰好以聖索菲亞大教堂為終點。在對街東北餃子王大快朵頤,遍嚐滿桌雪花花各式內餡水餃之後,便移師太平機場,告別銀白大地,返回暖洋洋的台灣囉。

教堂正門,傳聞門頂鐘樓有七座銅鐘,可演出簡單旋律
教堂背面,帳篷頂較低,洋蔥頭顯得特別大
來個洋蔥頭特寫
窗台聚集大批鴿子
教堂後門。帳篷頂、洋蔥頭都有防積雪的功能
也給鴿子們幾張特寫
買了20RMB門票入內參觀,一樓展出哈爾濱建築史
內部巨大而空洞,宗教設施器皿早被拆除一空
牆面斑駁,「搜括」大約就是字面的意思
洋蔥頭穹頂垂下大型燈飾
教堂廣場
有點十九世紀歐式迴廊的味道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3/05/23 23:45:43


《以下留言與回覆,來自 聯網

01.  *花ㄦ  2013/05/27 07:27

俄式建築

俄式建築 宏偉氣派 大國雄心 謝謝分享


格主於 2013/05/27 19:07回覆

這廂有禮,謝謝捧場啦!Fox恭喜恭喜ROES恭喜恭喜


02.  Reed  2013/06/04 00:40

謝謝分享

Reed 去的時候,不是太早沒開就是太晚已關,沒有機會入內;

來您這一補遺憾!



格主於 2013/06/04 19:03回覆

因為剛好最後一站,用餐前放牛吃草的空檔,溜進去看了一下。

舊設施破壞得蠻徹底,難免有些失望,不過也是為文革那個時代留下見證。幸虧建物主體大致完整,今人還有機會見到老毛子的遺跡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