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4日 星期一

奧匈捷克音樂家群像



今日說起所謂「古典音樂」,大約是指17~20世紀間,以歐洲為核心,蓬勃發展的音樂藝術。這次旅行所經之處,大致屬於哈布斯堡王朝(奧匈帝國)的疆域,由於當時王公貴族的嗜好偏愛(其中當然也少不了附庸風雅、投上所好),培養出不少名家,代有才人出。知名者多有銅像留念,一路上除了列入景點刻意造訪之外,也有路過隨拍不小心入鏡,本篇特別集中介紹,附上代表曲目,不論你熟不熟悉都可以一聽。其實不少古典名曲,仍然活躍在生活角落,不經意間遇上,會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。


此外,這一系列尚有捷克、奧地利兩國,份量都不輕,打算跳躍式介紹,免得花幾個月講完捷克,奧地利就忘光了。如篇首聖吉爾根的莫札特,是上飛機前一天拍下的,倘若照順序,大概會排到過年罷。


聖吉爾根的莫札特 (1756~1791)

聖吉爾根距離薩爾斯堡約廿公里,山間湖畔的幽雅小鎮。本世紀初有人以莫札特為名進行觀光宣傳,據說收效甚大,至少我們是來了。然而莫札特本人其實沒到過聖吉爾根,他的母親在此出生,外祖父曾經當過鎮長。鎮上有間莫札特之家,據信應該屬於外祖父。除此之外,關係最密切的,就數這座銅像啦。

左:小約翰‧史特勞斯,右:薩爾斯堡的莫札特

薩爾斯堡才是莫札特故鄉,舊城裡也有莫札特之家,是他真正住過的,現今是博物館。雕像位於薩爾斯堡主教座堂附近的莫札特廣場,暮色中不小心望見,用長砲打下,回家才發現是他。

莫札特「魔笛」中,夜后的詠嘆調

由花腔女高音演唱的這首詠嘆調「仇恨的火焰 (Der Hölle Rache)」極盡華麗,開唱不久有飇到高音F的海豚音,在維也納停留當晚跑去聽音樂會,這首是曲目之一。「魔笛」是莫札特生前最後作品之一,在貧病交迫中完成,只排練兩天就開演,依然大受歡迎。下面的弦樂小夜曲也是經常演出的曲目,當天音樂會有其中一個樂章,是那個倒忘了。

莫札特 G大調弦樂小夜曲 K.525

小約翰‧史特勞斯(Johann Baptist Strauss,1825~1899)號稱「圓舞曲之王」,將原本屬於農民舞曲的華爾滋引進哈布斯堡宮廷,並發揚光大。雖說後來受到哈布斯堡皇室重用,他年輕氣盛時卻曾參加革命,一度入獄。年紀漸長後專注音樂事業,產量甚豐也大受歡迎。儘管藝術評價比不上莫札特、貝多芬等前輩,卻是音樂家中日子過得不錯的少數。

小約翰‧史特勞斯,位於維也納城市公園
小約翰·特勞斯「藍色多瑙河」

「藍色多瑙河」可說是他最負盛名的圓舞曲作品,不過,或許受天候影響,這次旅行一再經過多瑙河,倒從來沒看見是藍色的。1968年科幻經典「2001太空漫遊」將本曲用於片頭片尾的未來世界太空航行場景。與其無縫接軌的開場樂,代表洪荒之初被點化的猿人,則出自另一位史特勞斯(Richard Strauss,沒有親屬關係)所作的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」。

艾爾科(Erkel Ferenc)和李斯特(Liszt Ferenc),位於匈牙利國家歌劇院

兩人都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。前者是匈牙利國歌作曲者、歌劇院第一位音樂總監;後者更名滿天下,曾經是歐洲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,對音樂創作也有獨到見地,更提攜後進、改善音樂家社會地位,被匈牙利人視為民族英雄。

李斯特「匈牙利狂想曲」第二號(管弦樂版)

十九世紀的歐洲風起雲湧,受法國大革命啟發,平民出身的拿破崙痛擊各國王室,庶民階級不再視封建傳統為理所當然,知識份子更發展各種學說,民族主義盛行,革命遍地開花。當時音樂家也無法置身事外,除了直接參與之外,更有跳脫古典樂派宮廷風,將民族感情融入樂曲,形成所謂民族樂派或國民樂派。匈牙利的李斯特,捷克的史麥塔納和德弗札克,都是其中佼佼者。

李斯特原是著名鋼琴家,風靡全歐,作品通常用以表現其高超技巧。其19首「匈牙利狂想曲」擷取民歌旋律,本來都是鋼琴曲,管弦樂版係由其他作曲家改編。李斯特在音樂史上的另一貢獻,是提出所謂「交響詩」的樂曲形式。話說自巴洛克時代以降,「交響曲」的發展達到成熟,作曲家莫不以寫作交響曲為榮,但格式日趨嚴謹,漸漸成為創作窠臼。譬如樂章固定是四個,類似我們教作文講究起承轉合,但有時候不足以完整呈現,有時候卻大可省略其中一二。所謂「交響詩」是指單樂章的管弦樂曲,規模可大可小,形式便自由得多。雖說未必獨見創獲,但以他當時在樂壇的地位登高一呼,反對聲浪就小得多,成為後輩樂於採用的曲式。

艾爾科:匈牙利國歌「Himnusz」
史麥塔納(Bedřich Smetana,1824~1884)

史麥塔納被譽為捷克音樂之父,雖然以「我的祖國」等作品傳世,但主要功績在音樂教育,包括辦學及組織樂團、音樂協會等。他也參與了1848年革命,失敗出亡瑞典,1861年返回捷克,繼續鼓吹民族樂派。學生眾多,包括後面提到的德弗札克。

雕像座落於布拉格查理大橋旁的舊水塔(Staroměstská vodárna),後者為捷克音樂博物館所在,亦稱為史麥塔納博物館(Muzeum Bedřicha Smetany)。

「我的祖國」組曲之二:伏爾塔瓦河(莫爾道河)
德弗札克(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,1841~1904)

德弗札克大約是捷克國民樂派最著名的作曲家。他是鄉下屠夫之子,在教堂學習鋼琴與管風琴,16歲到布拉格學藝並進入樂團。1862年在史麥塔納奔走多時成立的臨時劇院登台演出,開始和後者產生交集並深受影響,慢慢由古典樂派轉向波希米亞民族風。他的作曲其實是自學,直到1874年才嶄露頭角,逐漸斐聲國際,84年訪英,92年更受邀擔任紐約美國國家音樂學院院長。在美期間寫下著名的第九號交響曲「新世界」,除了波希米亞,更融合印第安和美國黑人民謠風格。其中第二樂章主旋律取材自黑人靈歌,後來由學生填詞,成為歌曲「念故鄉(Goin' home)」,廣受歡迎傳唱,有多國語言版本,包括中文。

在捷克偶遇的兩座雕像,左邊位於卡羅維瓦利(Karlovy Vary)的德弗札克公園,右首則在布拉格的魯道夫音樂廳(Rudolfinum)前。

「新世界」第二樂章
「新世界」第四樂章
「Going Home」天使之翼合唱團(Libera)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6/06/16 09:29:2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