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

熊城伯恩舊市區



吃完起士火鍋,腦滿腸肥,不,奶足飯飽的一行人,來到瑞士首都伯恩,參觀市中心列為世界遺產的舊城。
伯恩(Bern)與當地方言的「熊」音似。傳說十二世紀建城領主Berchtold五世公爵,發願以出獵遇上的第一隻動物為新城命名,結果運氣不錯,撞見一頭熊。當然,倘若先遇上的是隻兔子之類,多半也就裝沒看見,算牠走運啦奸笑。反正自此以後,熊便成為城池的名稱,並隨城市逐漸壯大,成為市徽及代表動物。


阿勒河彎。對岸是舊城,左下角是熊的棲息處,可惜大概冬眠去了,沒看到半隻

熊城伯恩的發源地,今日的舊城區,座落於三面環河的小山丘上。阿勒河呈馬蹄形繞過山丘,開口朝西。建城於此,當然是取其易守難攻的戰略優勢,但也限制了城市的發展。最早的城池,在馬蹄形河道東端,城門面西,東邊靠一座小橋(Untertorbrücke)與外界連繫。隨著都市擴張,城牆三建三拆,屢次向西推展,直到1864年以些微差距,決定拆除城牆並不再重建。難得的是,經歷八百年來三度擴張,以及1405年一場大火,舊城區依然保持中古時期的大致樣貌與格局,因而在1983年獲選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

大熊坑,仍然保留給熊活動

參觀起點是東側大橋(Nydeggbrücke)城外的熊坑(Bärengraben)。熊坑原本真的有熊,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初,打勝仗的軍隊扛了頭熊回來耀武揚威,就養在這裡。觀光客看的圓坑是十九世紀建造,到二十世紀末,為了伸張熊權,改善其生活條件,移居到河岸邊,更接近自然環境。

小熊坑與大熊坑背靠背相連,但不再養熊,供人參觀及舉辦活動

Nydeggbrücke橋

Nydeggkirche教堂

走過大橋進入舊城,右側的Nydeggkirche教堂,是建城時的Nydegg堡壘所在,十四世紀中葉改建為教堂。再往西走到時鐘塔(Zytglogge),則是當初的城門兼瞭望台。兩者之間,便是伯恩城始建的範圍。十三、四世紀伯恩快速成長,城牆兩度向西推進,塔樓退居二、三線,一度改為女子監獄,關押與教士苟合的犯人,所謂神職人員的妓女,簡稱神女。後來燬於1405年的大火。重建時安置銅鐘,成為報時台。


時鐘塔(Zytglogge)
時鐘塔東面。下方是天文鐘時鐘塔西面。鐘面有壁畫


時鐘塔內外經過幾次大翻修。廿世紀末的整理,基本上回歸1770年前後底定的外觀。除屋頂尖塔外,最引人注目的,莫過於東西兩面各一的大時鐘,以及東面時鐘下方樣式繁複的天文鐘。屋頂鐘樓有大小兩口銅鐘,大鐘報整點,小鐘每隔一刻鐘響一次。大鐘由一個機械推動、真人大小的持錘人偶敲擊,有人說是代表時間的古希臘神祇Chronos。兩口銅鐘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,但現存的小鐘是1887年所鑄造,用來代替龜裂的原版。



時鐘塔鐘樓。沒帶長程大砲
由遠景中擷取,稍嫌模糊雜亂
時鐘塔西面溼壁畫「時間之初」


東向時鐘的鐘面較醒目,指針和羅馬數字都是金色,鐘面下方有建城領主Berchtold五世的頭像。西向時鐘則樸素得多,以1929年Viktor Surbek創作的溼壁畫「時間之初(Beginning of Time)」為背景,上方是Chronos呼嘯而過,下方則是天使驅逐亞當和夏娃。兩座時鐘的時針,都在箭頭部位鑲上太陽,尾羽部位鑲月彎。值得注意的是,太陽是以轉軸貼附在針臂上,使其笑臉永遠正面迎人。


天文鐘基本上是個以地球為中心的星象盤,最外圈是一天的24小時,內圈是每月的日期,突出的鐘面則是以黃道十二宮表示的儒略曆月份,以及月相、晝夜等,極為複雜。若非訓練有素,要一眼看懂並不容易。而且因為不支援閏年(儒略曆閏法時有爭議,後來由教宗格列哥里13世改革統一,成為今日通用的西曆),需要人工調整,因此古代天文鐘的維護必須雇用專人,是個耗錢的工作。


第二道古城門,現今的塔樓Käfigturm,外型與時鐘塔近似,東西兩面也同樣各有一座規模較小的時鐘。奇怪的是,行程中似乎沒有經過這座塔,找不出任何照片。第三道古城門Christoffelturm,則在1864年連同城牆一起拆除,即今日中央巴士與火車站的位置。關於這兩座塔,就姑且略過了。
 


原發表於Jeff & Jill的窩,2012/10/26 23:03:5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